在投资中我们常常会被“平均数”这个概念所误导,从而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个市场的平均数误导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应该在平均数以上,但是作为一个群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而引发了过度自信的问题。
第二,市场上到底其他人的收益率平均数是多少,我们不仅会高估自己,同时也会高估别人。
第三,这个市场长期的平均回报率,并非是正确的短期预期收益率,因为市场是波动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提供平均回报率。
01
我一定比普通人优秀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比普通人聪明。在投资中我们也往往觉得自己可以“割别人韭菜”。在1978年对于全美投资者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85%的投资者认为自己比市场平均水平聪明。你不需要是爱因斯坦就能发现,这个数字的加总是不对的。
许多人做投资喜欢博弈,高抛低吸意味着“割别人韭菜”,也意味着你需要比别人更聪明。博弈是一个零和游戏,聪明的人赚了笨人的钱。可悲的是,零和游戏也是一种“相对收益”的模式,你需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比市场上大多数人都聪明。
事实上,这一点在普通散户身上尤为明显。耶鲁大学前企业投资委员会主席埃里斯(Charles Ellis)在掌管该校150亿美元校产基金时曾表示:
“观赏美式足球赛,目睹职业球员较自己勇猛强健,而且防卫和进攻的能力也都远胜自己,你自然不愿跟他们对垒。”
“至于股票市场,不但九成交易都由机构包办,世上首五十大投资行又包办其中五成生意。它们的交易团队全情投入,训练有素;好家伙,个个又都英明神武,而且日以继夜全力拼搏。说实话,我也不愿跟他们较量。”
对于投资艰辛的残酷现实,埃里斯这番话可说一语道破。不论是坐盘交易、互惠基金、对冲基金,抑或高频交易,所有交易行都聘用大量专业人员,而且设备先进充足;由于管理资产庞大,动辄数以十亿美元,对于任何有助于投资取胜之道,自然都不惜工本。
这些庞大的人力财力都是散户投资者面对的强敌;单凭一部连接互联网的个人计算机,只靠接收电视财经台消息,投资者在这场戴维与巨人哥利亚之战中,根本难以匹敌
正如查理芒格曾说,“生活中亘古不变的规律是,只有20%的人能跻身前五分之一。”
02
无人知晓的“平均收益率”
有人知道每一年真正的“平均收益率”是多少吗?2015年大牛市大家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收益率,而2008年大熊市大家又到底亏了多少?我们发现,市场另一个谜团是,被注入水分的平均收益率。
一项研究表明,在社会环境中,人们更愿意分享他们成功的投资,而不是他们的失败。59%的人与朋友和家人分享了他们获利的交易;只有52%的人分享了他们的失败。
人们非常喜欢分享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以至于在1998年,有40万美国人参加了投资俱乐部。这些人偶尔会聚在一起,谈论他们购买的自上次见面以来翻了一番的股票,或者某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获得了新药的批准,又或者某科技公司业绩刚刚超过盈利预期。但是,从那时起,聚在一起谈论投资的人数每年都在减少,到2012年已不到十分之一。
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在牛市中大家聚餐,各自分享自己看好的牛股。每一个股票打开K线一看,好像都是涨了好几倍的。似乎一个牛市中,你没赚5倍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再差再差,你翻个几倍也是应该的吧?然后,如果有一个人加了10倍杠杆后赚了100倍实现财富自由,这种故事会被广为流传。
痛苦来自比较,我们嘴巴上说着佩服,心里却非常不快。凭什么他能发财我不能,明天我也去搞个5倍杠杆吧。。。
曾经看到一个数据,说2007年大牛市中都有30%的人亏钱。不过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市场上的“平均收益率”是多少。大部分人会知道两个收益率:一个是巴菲特年化20%的收益率,也是绝大多数人看不上的收益率目标。另一个是隔壁老王,或者隔壁老王的朋友,或者隔壁老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年赚了十倍甚至更多的故事。
即使有人真的因为某些因素,一两年在股市赚了几十倍的收益率。但是如果方法错误,这些人依然属于“幸存者偏差”。长期来看,运气是这个世界最不持续的因子。那些依靠运气发家致富的人,最终也会均值回归。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努力”成为那个运气最好的人,而非能力最强的人。
03
长期平均回报率未必等同于今年回报率
许多人会错把长期回报率当做预期回报率。这种行为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业余投资者被平均值欺骗了。他们看到的大量信息和文章表明,他们可以或应该期望获得平均回报,他们将平均回报误认为是预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