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新华财经有限公司(下称“新华财经”,东京证交所创业板编号9399)宣布,将于2008年年底,终止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和新加坡的财经新闻服务。
“结束这项业务,是受金融风暴影响。”新华财经新闻发言人曾敏琪18日对记者表示,新闻业务对整个集团业绩影响极小。
然而,一接近新华财经的人士透露,叫停新华财经的新闻服务,不单是亏损这么简单。
根据公开资料,新华财经曾经是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所有财经信息公司中业务范围最广的企业,其投资数千万美元在美国等地收购公司。这些收购而来的资产,部分正于2008年被出售。
“叫停亏损的业务单元和出售,都是为了套现。”上述人士表示,是为了赎回2011年到期、年息率为10%的已发行有担保优先票据(下称“优先票据”)。
根据该公司的公告,2008年9月,新华财经赎回了大约4900万美元上述票据。
该公司仍计划利用出售资产所得继续赎回优先票据。新华财经首席财务官王志文对此表示,对处理非核心资产的进展感到满意。
叫停主因
据了解,新华财经的子公司、新华财经传媒(NASDAQ:XFML)在金融风暴中损失最高将达2500万美元,目前已计提1650万美元。
“每个公司都有现金。而存放在银行,利息是很低的;我们当时选择的是一种保守、稳定的增值方法。”曾敏琪表示,上述亏损(原因)不是购买雷曼的迷你债券,而是购买了后者的一种票据产品。
“谁能想得到,一家一百多年历史的银行会倒呢?”曾敏琪对记者感叹。
不过,资金短缺不会是业务关停的唯一原因。
曾敏琪告诉记者,在新华财经管理层看来,新闻经营环境一直不佳,业务毛利率也不高,应该将资金和资源投入“更有潜力和增长空间的领域”。
结束财经新闻服务后,新华财经的“新闻业务”还有两项,分别是Market News International和Stone & McCarthy Reserch Associate。据介绍,前者为“针对固定时常与外汇的新闻机构”,后者为研究型的分析机构。曾敏琪表示,目前也不排除出售、或停止这两项业务的可能。
新华财经成立于1999年,注册于香港,其总部设于上海;并于2004年,在日本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上市。
虽然在与前股东新华社的协议下,新华财经能带着“新华”的名称运营至2019年。但新闻业务在公司的地位,却与前者相差甚远。
目前,新华财经共有五项主营业务,分别为指数系列、资信评级、财经新闻、投资者关系服务和信息传播。上述被叫停的财经新闻服务,占整个集团的总收入不足1%。
前述接近新华财经的人士告诉记者,因为财经新闻产品的竞争激烈,面对路透社、彭博社和道琼斯等知名通讯社,该业务部门在市场想突围比较困难,至今的五年里都处于亏损状态。
据记者了解,虽然也有不少个人付费使用,但财经新闻的最主要客户群还是机构用户。
该知情人士透露,其实财经新闻业务的销售一直在增长,“应该说减亏和销售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预期,较早前曾经计划于2010年左右实现盈利。”
随后,新华财经曾多方寻求买家,并与数家有意者洽谈了超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原本,已有买家与其“谈得差不多”,达成初步意向,却又赶上了金融危机,对方不愿意花钱,管理层只能“痛下杀手”。
业务调整纷繁
此前,因为令人眼花缭乱的业务调整,新华财经一直备受质疑。